新書: 宗暉《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》

在花蓮長大的孩子, 都有一種原始的質樸。宗暉一病十年, 在蘭嶼二次成長, 《我》書充滿詩化的語言、小說的敘事、散文的真誠。

一隻烏鴉飛過, 接著電影的開場。我會讀到電影的味道。而且,都是台灣風土人情、山川河流,心飛回去了。

宗暉是東華大學教授吳明益的學生, 老師原本認為, 宗暉很快會被受注意。事實是一晃十幾年, 才慢悠悠出版這第一本書, 亦疾亦徐完成的作品。

「讀者讀散文原因: 首先, 聆聽他人的生命經驗, 並由此獲得共感; 其次, 接觸資訊或知識; 最後,通過文章的思路理念, 以自我意識與之對話。」吳明益「重點是, 我被那些文章吸引了。」說的正是宗暉的文字。

宗暉的質樸文字很厲害, 三兩句便進入正題: 媽媽名字有雲, 爸爸名字有浪, 我把太陽頂在頭上, 陳宗暈。小時候讀童話, 被小鹿斑比嚇到。事實, 童話很多都兒童不宜。幸好讀了, 後來發現, 現實真的比小說更殘酷。

這些年宗暉致力蘭嶼的環保志工, 與大地共生死。送上無限祝福。

「流轉孤島病中書」, 拾年久病成醫, 真正的療癒是與病同行。宗暉以詩化的文字, 走出絕境。我們都在逃避生老病死。原來,有更詩意質樸而誠實的對應。

這本書, 不必讀推薦文, 適合放在咖啡廳旁, 隨手選中一句適合的, 抄下來, 便是人生心流體驗。是, 讀書, 絕對是心流。也不用刻意讀完,享受未讀完的書,你明白的。

在病毒肆虐的當下, 讀《我》更有感觸。那年在台灣腳斷五條筋受傷, 兩個月不行走路。期間體驗人生最快樂幸福的兩個時刻: 一, 受傷有病被送到醫院門口; 二, 康復出院, 離開醫院一剎那。病,讓人學會感恩。

腳掌上留下傷痕嗎?有,永遠的Z痕,很好, 讓我永遠記住傷病的期間; 更好, 珍惜感恩, 無病無痛, 無風無浪的平淡日子, 讀一本書, 喝一杯咖啡。

在遠在天邊小書店,讀《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》,本身就是一首詩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