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蘭: 過往不走回頭路, 而是努力向前, 而且出乎意料的是, 帶領我們走向過去的竟是未來。
這佳句出自《書頁中的永恆》, 一個年輕女作家, 無可救藥熱愛神話、古語言、書籍、書店。要在一本書中, 把書籍的前世今生, 娓娓道來, 值得一讀再讀, 結果三讀的好書。
作者一再把我們帶回去公元前七世界的古希臘, 穿梭古羅馬帝國一時無兩的大型圖書館。然後, 一下子又來到奇洛李維斯的《駭客任務》中的電影場面, 互相對照。不論是古希臘的羊皮書, 還是現在的平板閱讀, 對照其中相同與相異之趣。結論是, 當未來科技進步, 面對的種種挑戰, 我們更會回到傳統中, 尋找最根本初心。
鄂蘭: 過往不走回頭路, 而是努力向前, 而且出乎意料的是, 帶領我們走向過去的竟是未來。
從人類科技的發展, 可以預見, 在我們身邊的日常用品中, 愈遲出現的, 最快被淘汰。Last in first out。相反, 那些遠古已經存在的角色與工具, 如修女、剪髮師會一直存在,剪刀、鎚頭、輪子和書,則會繼續延續,都經過時間的考驗。書籍的價值,值得花時間閱讀、保存、傳承。也因為出書不會發達,想發達的人不會跑去出書,書本便有著其單純的意圖與狀態。
電子書會取代紙本書嗎? 這二十年來經驗是,不會。電子書銷量下降,價格回升到紙本書的七至八成。作者及出版社因電子書收到的版稅少得可憐。而且,電子書的檔案容易翻版及流通,變成得不償失,各電子書銷售都各出奇謀,既賣出又不太方便閱讀,購買的人更少。而且, 買了的電子書閱讀率極低。有趣的是,當大家以為年輕一代會習慣讀電子書時,又發現年輕人愛跑實體書店,箇中原因,值得細味。
那互聯網會取代紙本書嗎?
去年有一天,在書店跟客人聊天時,悟出一個道理。假設一個人有一個煩惱的問題,世上有一本書正好解答這問題。當這個人上網搜尋這問題的時候,AI如果找到這本書的內容, 提供給這個人, 解決了問題, 這個人便會離開, 那麼, 這AI算是成功了?還是失敗? 答案是: 失敗了! 因為AI 沒有因此產生任何收入, 結果交不出租金及電費而消失於網絡。那成功的AI會怎樣做? 首先, 會把這本書藏起來, 然後, 按這個人的喜好, 提供大約1/3 的答案, 再連結到其他的免費影片、音樂、圖片、留言區、社交媒體。AI很懂一個人的同溫層在什麼地方,還有出現什麼畫面會立即關機。最後,讓這個人上癮地留在網上三至四小時, 以便出現20-50個廣告。最成功的是,讓這個人忘記了自己原本想找什麼,有空便回來,來了不想走,還會呼朋喚友一起來。(對了, 就是你和我的真實體驗了)。
當人在網絡,一切都是免費的時候,這個人本身就是商品。
未來的科技,產生的商業利益,把科技定型定性。
書籍與閱讀,回到傳統文字的起源,書籍千辛萬苦的傳承過程,以不同的材質。漫長的四十五億年地球壽命至今,普遍認同智人存活至今25萬年,文字起源3000年,而人類普及閱讀卻是近百年甚至數十年間發生。
回看來時路,格外珍惜手中的每一本書,一頁一句,一字一標點,得來不易
「在身為當今讀者, 我們可能覺得孤獨, 在事事講求快速的時代, 我們害怕投入緩慢的閱讀儀式。我們不該忘了, 在不自覺的情況下, 我們和所有人一起主演了這場奇妙的拯救文化戲碼。」《書頁中的永恆》
「我們人類是唯一會創造寓言的生物, 我們懂得以故事驅除陰暗, 籍由各種故事, 我們學會與混亂共存, 以文字的清風引燃篝火餘燼, 而文字亦將跋涉千萬里, 把故事交付給陌生人。而當我們分享同一則故事時, 我們已不再是陌生人。」
「人們對書籍的熱愛, 以某種神祕而自發的方式形成了一條無形的人鏈, 有男有女, 他們互不相識, 卻共同拯救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故事、夢想和思想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