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,閱讀有很多好處,技巧一堆,必讀書單長長的⋯
但其實,很多時候,閱讀本身不需要目的,不必技巧。讀書是為了讀書,因為,書就在那裡。父母給子女最好的禮物,就是一片書牆,滿滿的書。
一個平凡的下午,隨心抽出一本書,別看推薦,跳過序言,有時連封面也不用看,便隨打開一頁,讓文字在面前走過、巡遊、舞動。一呼一吸,一字一句,一段一頁。翻頁的聲音,紙張的質感,油墨味道,享受翻書。
上網不是一樣嗎?不同,充斥廣告的網頁,比沒廣告的還多。ai運算式在收集使用者的每一個點擊、信用咭購買習慣、親友的消費模式混合演算。甚至連政治新聞也被挑選只看見同溫層。是天羅地網式有目的被引導的內容。研究確定,假消息在網上流傳得比真消息快,引起更多關注,負面消息也有同樣效果。一天掛網或社交媒體多於2.5小時,人會變得比較不快樂。欲罷不能,便算成癮。(這個大家都經歷過), 何苦?
我們都是都市人,工作及生活兩頭燒,緊張與憂慮讓人生病。當凡事都有一個目的,連休閑也為了身體健康、旅行為了回來更佳的工作,吃為了營養。都對,沒錯。但讀書不需要任何目的,享受就好。雖然閱讀有助戒網癮,但不是為了這目的而閱讀,效果更佳,你會發現,一天出門不用帶手機,不是夢想,是實踐。(其實,不是每次出門都要進街市、超市、餐廳吧!)
跟走路、行禪、感恩等一脈相承,可以挑戰某個數字目標, 1%的原子習慣進步,享受指定時間內的成長,這樣進取很好。然而,還可以更上一個層次。在疫情中的嚴峻情勢中,居家工作,宅家不出門,時間多到一個無聊的狀態(只要不能旅行便浮燥了,大家多少都有一點)。在計算的人生中,我們沒有算計過,如何渡過逆境。人類三千多來的閱讀體驗,經過了時間的洗禮與驗證。
莊子說: 無用之用
也許天昏地暗,路途險惡。拐過這個彎,說不定就見到家鄉,風光旖旎動人。漫長的黑夜, 一起等待黎明, 也是我們集體記憶的重要部份。
自由閱讀,自由書寫,配合正念呼吸。為什麼?因為書就在那裡;筆和紙,就在那裡;空氣,就在那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