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魂只能獨行
Leave me alone
中譯是什麼?有趣
字面上直譯:「留下我一個人」
但似乎不信不雅也不達
「讓我一個人靜靜」
看似好一點
「走開,別煩我」
事實的全部
「離我遠一點」
⋯⋯
人類在大自然中掙扎求存,群居是求生之道。被趕出群體幾乎等於死亡,既找不到食物又成了獅子老虎的晚餐
都市生活有改變這局面嗎?
一,尋找食物可以到超市便利店
二,街上也沒有獅子老虎
三,人壽命延長,獨居人數節節上升
獨處成了常態。雖然英國及日本先後設立孤獨大臣。心理學家亦指出個人脫離群體造成的傷害,降低生活滿意程度,甚至縮短壽命,但這現象在可見的將來只會有增無減
如何獨處,成了一種技能。幾近野外求生,沉船流落荒島,如何才能活命。
監獄中囚單人倉,是嚴厲的懲罰,失去人與人,時間等反饋,幾天之內能把人逼瘋
我們處身橋與牆的年代。人與人在虛擬世界「朋友」愈來愈多,城市生活又愈來愈疏離。疫情三年加速深度,家居工作及上課,商業運作模式已經成熟到一個程度,足不出戶可以滿足日常生活
群居與獨處,成了當下一大挑戰。有危也有機, 孤獨感造成傷害, 但也帶來正面好處。人口渴了, 會去找水源, 找人幫忙。孤獨感發出的訊號, 讓人主動找朋友, 或改善既有關係, 認識新朋友。《也許你要找人聊一聊》
所有人都渴望, 不多也不少的獨處。一般清醒中, 29%是獨自一人(睡眠中及夢中, 也只能獨行)
也許, 不感孤獨的真實表現, 就是: 渴望獨處
獨處中, 人有機會反思生活中發生的, 探索往日回憶, 處理情緒, 為未來作出完善決定。獨處也很好, 不是嗎?
出乎意料之外的是, 年輕人表示自己孤獨的比率, 高於老人6-13%
也許, 可以參考一下獨處的專家: 二戰集中營的倖存者: 「不論你做什麼, 千萬不要放棄鬥志。永遠微笑, 幸福以對, 絕不懼怕任何人」也許, 適合此時此刻, 在人群中感到孤獨的心靈
人在瀕死邊緣, 大腦會重播人生中有意義的畫面, 勾起與他人曾有過許許多多有意義的連結。這些連結都不會自動發生, 免於真正孤獨, 好好享受獨處時光, 也主動修復連結
牆與橋, 本是一體
孤獨源於愛, 不愛的人不孤獨 ~ 周國平
如果搜尋 Leave me alone 的相反詞, 是: Help me
尋求幫助, 是勇敢的表現, 因為還沒放棄
當選擇一個人的狂歡,孤獨自有其意義與價值
哲學家只獨自散步思考人生
思考人生不是哲學家專利
選擇思考選擇獨行選擇人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