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們想世界變好

如果我們想自己變好

我們開了一家小書店

結果是否變好

讓時間來證明

過程

1% 接1% 變好

從來,過程的重要性不下於結果

源於踏出第一步,一步接一步

書店是生命共同體

談感恩、說走路、呼吸禪與擁抱禪

至善、慈悲、上善若水

有幸都發生在書店中,包括書、作者、編輯、書店、讀者

當我們努力把救命的書搬上小山丘上的書店,以為可以幫助下一位讀者,意料之外地,讀者帶來更多質與量、精神與物量。空間有書,連結人與人的靈魂。這是書店獨有的特質

感恩讀者一來再回來,告訴我們:

「因為在書店遇見一本書而得救」

感恩讀者一來再回來,告訴我們:

「其實這個空間的本來已經很有意義了,

不用人家來說明呢,

因為你說有意義就會有意義~」

非常同意

有幸我們在這空間分享心情、痛楚、道別的勇氣

要量度人生,金錢是一把尺

如果沒有第二把尺,稍稍有點悲情

有幸,量度一家書店,金錢不是唯一的尺。想賺錢的也不會跑去開書店。

書店中,尋找人生意義,會找到第二把尺的同時,第三把尺也就呼之欲出

是甚麼?好問題

蘇格拉底名言:「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。」(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.)

我們出生一刻便分別懂不懂哭,重幾磅及懷胎幾個月都有差,青少年時期長多高多健壯也決定你是欺凌別人,還是被欺凌,或出手拯救被欺凌的人。血壓/膽固醇高低與健康掛鉤,每一個量度工具都自有其社會解讀

長大後的量度工具更難捉摸,你比他具創意,他比你有行動力和體貼。真的嗎?誰說?重要嗎?由家庭進入學校再轉職場,我們被指出錯誤、反叛、適應、到指出別人的錯誤,一句話定生死

尋找對自己有利的尺,也是一種的能力,與及能否樂在其中,更是一把重要的尺

走路步數是一把尺,更多更長時間更進步,身心靈優化。《原子習慣》中的1%永續改進

有一天,我們不用再量度自己,也許是另一境界。當下,是認識自己,接受真實內心小孩,變得更好,找到一把自己相信的尺是有意義的。

一個壞的鐘,一天都有兩次正確

認識世界,需要一把尺,其中一把尺是自己。建構自己,便投射出一個內心的世界觀。一次又一次的升級,源於一次又一次打破舊的成見與誤解。「我錯了」是少聽少見的反省。

不錯有兩種,一是不做不錯、二是死不認錯(或兩者皆是)

《卡片盒筆記》中盧曼教授特別強調,最重要的特質是發現及糾正自己的偏見與錯誤。(卡片盒筆記正好做得到)讀這本書讓掌櫃開始在卡片上,寫下別人跟自己不同的意見,開始看見不一樣世界和自己

人本性喜歡比較,攀比中的忌妒羨慕恨,構成天秤上的競技場,尤其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。據觀察所得,送什麼出去,什麼便回來。感恩的人的大腦,無法同時在找自己和別人的痛腳。感恩帶來更多的感恩。懂不懂得感恩,跟幸福感關係密切。過程中世界更美好、別人更美好、自己也更美好

由書店開門頭一天起,便思考如何做得更好,當以為找到了,卻原來不是;當懷疑什麼都不是時,卻有人來相告在書店找到自己。發問是一種能力,懷疑才有肯定

有時在書店看到一個世界,有時在書店看見一個人

願人在書店,遇見更真的自己,看見更美好的世界。踏出書店,相信變得更好

這是一個快樂的傳說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